当前位置: 首页 > sportstream365 > 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 > 农村公共服务
sportstream365_365bet娱乐网投_365bet亚洲真人网址
近年来,河北省巨鹿县将“稳就业”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,围绕就业服务、就业模式、就业保障积极打造城乡就业创业“三重体系”,形成了城乡就业创业一体化发展的“巨鹿经验”。
一、优环境,构建城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
巨鹿县隶属邢台市,总面积631平方公里,耕地64万亩,辖8镇2乡,291个行政村(居),总人口43万。巨鹿县始终把“稳就业”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,但在开展就业创业工作中发现,部门之间联动机制不畅、各方就业创业政策不能形成合力、信息资源共享性差、创业要素不够活等问题影响了就业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。对此,巨鹿县统筹各部门力量,围绕提升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水平,持续优环境、强服务,打造城乡就业创业服务新高地。
(一)搭建公共平台,提高服务水平。巨鹿县坚持将服务平台建设作为促进城乡就业创业重要举措,整合各方资源,形成工作合力。一是打造创业孵化基地。聚焦提升群众创业就业能力,先后建设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等9个创业孵化基地。特别是,为破解农村群众“创业难、就业难”问题,在全省率先设立乡镇创业孵化基地,实行“一对一”保姆式、全程化代办服务,专门为农村群众提供创业就业指导和政策支持。目前,已建成5个乡镇创业孵化基地,实现创业孵化基地乡镇全覆盖,入驻创业孵化项目601个,带动就业1800人。二是建设众创空间。聚焦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,持续提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,已建成众创空间15家,其中,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,市级众创空间5家,共设置创客工位近2000个,累计入驻企业3600余家。三是搭建政银社企供需平台。聚焦打通政策落实、信息互通、资源共享“最后一公里”,搭建了网上“政银社企”供需平台,实现了政府、银行、社会组织、企业零距离沟通、无缝式对接,为群众就业提供精准、便捷的服务。
(二)注重就业培训,增强就业能力。巨鹿县坚持将培训与就业相结合,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分类开展线上线下创业就业培训。一是积极开展集中式培训。依托创业大学和职教中心,开展全日制培训,突出就业培训的系统性和规范性,让群众对所学行业专业有系统了解。二是灵活实施点餐式培训。根据群众需求,灵活设置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,利用夜间或者周末等时间进行培训,重点帮助群众尽快熟悉行业规则、尽快掌握就业技巧,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培训效果。三是实施“云上培训”。建设智慧人社智能监控系统,对16个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实施网络视频监管。为确保疫情期间就业培训不间断,自主开发了“技能提升培训网上报名小程序”,群众可利用手机网上报名,并进行线上直播,实现无接触教学。四是建设“田间学校”。为破解农村群众交通不便,来县城“培训难”问题,已在乡村开设11所“田间学校”及3个实训基地,针对性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活动。
(三)加强资金支持,激发就业活力。为鼓励群众自主创业、积极就业,巨鹿县探索实行贷款申请“一提一降一免”。提高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,由原来的15万元,提高至20万元;降低对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申请门槛,由20%降至15%,超过100人的企业下降为8%;免除优质创业项目的担保贷款反担保要求。今年以来,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74.2万元。同时,为进一步激发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创业热情,巨鹿县与巨鹿农商行、巨鹿融信村镇银行等6家银行达成合作,专门设立最高额度为5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,为贫困群众创业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,截至目前已发放小额扶贫贷款29户、138万元。
二、扩渠道,构建城乡就业创业创新体系
新冠肺炎疫情初期,巨鹿县有数百家企业曾出现生产经营困难,不少企业选择轮班上岗或适度减员。同时,常规的线下招聘、线下技能培训也受到诸多限制,使得就业创业的渠道变窄,进一步加大了就业创业压力,使得就业创业形势更为严峻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下,巨鹿县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支持作用,在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基础上,采取市场化办法,结合巨鹿实际,创新就业模式,持续拓宽群众就业渠道。
(一)创新求职招聘模式,活跃就业市场。为有效化解企业招工难、群众就业难问题,巨鹿县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特殊形势,线下采取政府组织推动、企业群众积极参与的模式,在社保就业大厅设立“岗位超市”,每周三为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免费提供“摊位”及相关招聘服务,在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便捷高效的沟通渠道。“岗位超市”开张以来,已实现就业194人。线上依托覆盖全县各村的“智慧人社”网络、“巨鹿人社”视频号和抖音号,三网同步开展直播,现场“推销”就业岗位,截至目前已开展活动23期,观看人数累计达20万人,达成就业意向3381人。
(二)创新劳务模式,做好对外输出。围绕做好劳务输出工作,巨鹿县创新实行政府组织、机构牵头、企业安置“1+1+1”劳务输出模式,为有外出务工需求的群众提供完善的保障服务。目前,已与湖州市南太湖新区、浙江省建德市、江苏省宿迁市建立了劳务协作战略关系。巨鹿县职教中心与湖州思念公司签订产校融合合作协议,累计“点对点”输送务工人员22人。同时,今年7月份,采取“线下+线上”的方式举办劳务招聘会,湖州市南太湖新区11家大型企业提供岗位1057个,共有4650人通过线上、线下方式参加,当场达成就业意向360人。当前,正在探索开展“实训基地+定向务工”产校融合合作模式,扩大向湖州企业劳务输出成果。
(三)探索发展“夜经济”,扩大就业覆盖面。巨鹿县围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,创新实施“三个一批”管理模式,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“夜经济”。一是柔性管理新增一批摊位。根据夏季群众晚上外出活动增多的实际,在城区20余个公园、广场周边,结合交通道路、居民小区等因素,因地制宜开辟1000余个临时摊位,鼓励群众自主创业,销售儿童玩具、服装、小食品等。二是临时管控放宽一批摊位。对仿古步行街、餐饮一条街等特色街区,在晚7点后、早8点前允许店铺临时占道经营,在扩展营业空间的同时,有效降低了室内聚集风险。截至目前,通过探索发展“夜经济”,全县新增摊位1200余个,带动就业1800余人。
(四)创新就业扶贫模式,实现兜底就业。围绕城乡就业一体化推进,进一步做好农村群众,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工作,巨鹿县通过创新就业模式,帮助农村群众稳定就业实现增收致富。一方面,针对农村贫困群众就近就业需求,持续推广、规范发展“扶贫车间”。截至目前,全县培育发展标准化“扶贫车间”3家,吸纳低收入群众50余人就业。另一方面,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较弱实际,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,开发设立“扶贫公益岗”。目前已设立村庄“五小园”管护员、杂草清理员、绿化管护员等“扶贫公益岗”3300余个,实现了农村群众稳定就业和人居环境提升的双赢。
三、保底线,构建城乡就业创业保障体系
创业就业只是第一步,要长远稳定发展还需要一系列保障政策措施的帮扶和监管。2020年,巨鹿县有2178人实现创业就业,其中36人因劳务纠纷等原因进行了二次就业,占比1.7%。围绕解决就业创业工作中不系统、不稳定问题,巨鹿县坚持在“稳”字上下功夫,建立起一套稳定、可持续的就业创业长效机制。
(一)健全劳动监察机制,构建和谐劳动关系。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,保障职工切身利益为出发点,巨鹿县坚持日常巡查和专项执法检查相结合,不断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。一是强化宣传教育。深入企业和乡村,开展《劳动法》《劳动合同法》《社会保险法》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》等法律法规宣传,共发放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资料5000余份,接待群众1300余人次,受理投诉举报案件185起,按期结案率100%;处理各类信访问题32起,全部化解到位。二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。坚持按片管理,将责任划分到人,确保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完善落实到位。截至目前,共开展书面审查用人单位514户,专项检查156户、日常巡查70余家,督促补发职工工资251万余元、补签续签劳动合同283份、补缴社会保险68万余元。三是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。对恶意欠薪的用人单位予以登记,建立黑名单,并公布公开,截至目前已开展恶意欠薪专项检查近230次,督促发放工资2500余万元,有效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。
(二)建立跟踪服务机制,确保就业持续长远。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扶持作用,对城乡失业人员进行持续跟踪,针对性提供就业支持,确保全县就业形势持续稳定。一是实行定期联系制度。对县域失业人口实行动态管理,完善建立城乡居民失业台账,每月进行跟踪调查,更新台账数据,实时掌握全县城乡居民就业工作整体情况。二是实行分级分类服务制度。主动对接失业人员,定期提供职业介绍、职业指导、创业培训服务,宣传推介全县就业创业政策和职业培训项目,根据需求提供针对性就业援助。三是实行企业用工定期监测制度。依托就业监测体系,分行业、分类别对企业用工情况进行定期监测,主动帮助企业提供用工指导、政策咨询、劳动关系协调等服务,帮助吸纳更多劳动力。
(三)建立风险防控机制,实现就业零风险。为加强就业工作风险防控,巨鹿县按照政府牵头、部门协同、属地负责的原则,完善制定应急预案和风险防控措施,全县就业保持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。一方面,强化失业救助。积极设立就业风险储备金,为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的群众,按规定及时发放,保证失业群众生活稳定。另一方面,加强预警监测。依托“1+3+1”精准防贫机制(“1”即预警机制,“3”即救助+兜底+增收机制,“1”即再评估、再救助机制),对失业人员进行跟踪,将长期失业且生活困难的按规定纳入重点监测对象,符合条件的按程序落实低保兜底等救助政策,确保群众失业期间维持基本生活。
专家点评:巨鹿县打造“三重体系”,形成了城乡就业创业一体化发展的“巨鹿经验”。在服务体系上,通过搭建平台提升服务水平,开展特色培训强化能力,争取资金支持激发活力。在创业创新体系上,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招聘模式,让就业市场“活起来”;创新的劳务模式,让各类劳务人才“流起来”;创新扶贫模式,让贫困劳力“富起来”;发展“夜经济”,让就业覆盖面“宽起来”。在保障体系上,通过健全劳动监察机制、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,构建起一套稳定、可持续的就业创业长效机制。